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東海勞作教育不太懶的懶人包

勞作教育--一個學長姐茶餘飯後的話題、學弟妹早上中午的戰場。正所謂滿地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看看那地上落葉、廁所沉紙,都是多少人的血淚跟辛酸?勞作教育似乎已經烙印在每個東海人的心中。但,你知道勞作教育是麼產生的嗎?你知道除了東海之外,也有一些學校有勞作嗎?甚至,你知道過去東海曾有大規模的罷工嗎?跟著學權部一起來觀賞這個學權部福權處製作的不太懶的懶人包,一起了解勞作的過去以及現況!                                                                                                                                                                            


學權部福權處撰文、整理

一、定義

按《東海大學勞作教育章程》,東海的基本勞作(下簡稱「勞作」)為由大一學生及二年級以上轉學生(於入學第一年)必修零學分、無報酬、總計實施一學年的校內勞動。

勞作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每天30分鐘,有早午兩個時段,勞作區域及時段隨機,期中、期末考期間勞作仍照常實施。

勞作每學期分為四期,每期評分乙次,由勞作導師及勞作教育助理共同輔導與評量,作為期末成績核算依據。勞作教育成績以六十分為及格,不及格者,依情節之輕重須部分或全部重修。兩學期勞作成績皆須及格方符合畢業資格。


二、歷史

1. 缘起

在東海大學創立前,聯董會的秘書長芳衛廉來臺考察兩個月,並向聯董會提出他的考察報告:建校建議「十四點備忘錄」。其中第五點敘述「這所大學不是白領階級的養成所
不論男女同學都要訓練勞作的習慣有朝一日他們 出了社會才不會怕髒物沾身。勞作意味著學校用最少的服務人員、師生過著最簡樸的生活勞作同時意味著對校外社區提供實際的社區服務,我認為美國肯塔基州的貝利亞(Berea)和美國俄亥俄州的安提克(Antioch) 兩所學院的獨特勞作理論可以部份在台灣採行。」芳衛廉亦安排曾校長與吳德耀博士到貝利亞學院去瞭解該校的勞作制度。

這備忘錄的第五點,以及其中提到的「貝利亞」和「安提克」兩所美國學院的獨特勞作理論三者構成了東海建立勞作制度的指導思想,東海參考這三者建立了勞作制度。1953年11月10日,本校在建校籌備階段的第二次董事會議中通過了本校「設置的目的與方針」中明訂「勞作制度」為本校基本教育方式之一勞作制度分「基本勞作」與「工讀勞作」兩部份。前勞教處處長梁碧峰在《東海大學勞作教育50年》中提到,「這是國內在高等教育中首創的一種教育制度。

然而,當大家沉浸在勞作教育帶來的美好教育意義的同時,很少有人注意本校的勞教制度並未符合「芳衛廉備忘錄」以及兩所美國院校的勞作精神,並且將它扭曲。

首先,芳衛廉強調的是「師生過著最簡樸的生活」,意指師生須為這樣的生活共同努力。儘管曾前校長與同學們共同參與勞作,但他是自願,而同學們則是強制參加。此外,曾校長立下的教師參與勞作的先例,幾未被後世所遵守。例如,湯前校長在全校勞作日戴著墨鏡在文理大道口揮舞了一下掃把,照張相,即驅車揚長而去,在全校大一同學辛苦勞作的同時,這一下掃把便算他一年所有的勞作參與了!

其次,關於「貝利亞」和「安提克」兩所學院的勞作制度,根據梁碧峰的文章《東海大學勞作制度誕生的故事() 》中所描述的,雖然全校同學都要參與勞作,但它是給薪的,不僅如此,學校還給予了學費減免,因為這便是這兩所學校的辦校初衷,提供貧寒學生就學機會,以大家的雙手勞動共創學校的前景。此外,學校提供的勞作形式多種多樣,而且必須符合學生本身的專業,如去與專業相應的工廠幫忙勞動等,勞學兩相益,絕不局限於強迫學生充當校內清潔工而已。

本校在正式文件中號稱的精神來源、模仿對象,落實到勞教制度後,卻偷換概念,搖身一變成為大一大二兩年(後改為大一一年)的強制校內勞動,不僅是義務付出,並且影響到畢業、交換、獎學金等權益,與指導的精神完全不符(本節僅介紹勞作的事實層面,勞作的精神層面將於後節探討)。這樣的義務強制勞作制度,的確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首創」,甚至可能是獨步全球的。但奇怪的是它的創立根基卻模糊不清,僅靠建校者們和歷代的校方管理層所不斷地進行道德的建構和解釋所支撐。此外,東海的勞作制度在其後被台灣許多學校模仿,衍生出很多模式。

1955年11月2日是創校開學日,開學典禮完,隨即實施勞作。曾校長自願與同學們一同勞作,編入第十三勞作區。王亢沛前校長(第1屆校友)說,東海剛建校的時候,老師會和同學們一起勞作。然而,相信這只是「幫忙」性質的,並不像學生那樣是強迫的,而且不去也不會影響到權益。而建校時代過後,老師的幫忙應該已經不存在了。

東海在建校時期篳路藍縷,資金短缺,學費高昂,軟硬體設備都要由聯董會贊助。勞作教育的開創是現實面和精神面的結合。校方編織出美好勞作服務精神,我認為建校者們確實有其理想,但在落實上卻顯示出十足的威權、父權的性格。至於現在時空環境與建校時期有極大的不同,校方在推行勞作時,還是否保有這個理想,或另有其目的,則不得而知了。

2. 發展

本校自第一屆畢業(1958年)起,每年都會授予數位畢業生「勞作優良畢業生」榮譽。1988年起,全學年勞作平均成績最優良的男女生,將可獲得校長頒贈的金質獎章一枚,以作紀念。

1971年3月24日舉行首屆「清潔日」,上午停課半日,全體東海學生舉行全校大掃除。此後每年都會舉辦「全校勞作日」。1987年6月13日,梅校長為發揚勞作優良傳統,決定於「全校勞作日」當天與各單位一級主管共同參與勞作,維護校園清潔。

勞作時間改革變遷:
1.1955年建校時,入學學生因人數少,工作項目多,所以每位學生需要完成兩學年基本勞作每週五小時。
2. 次年因人數增加,改為每週四小時。
3. 1974年,因學生人數快速增加,改為一學年課程。
4. 1978年招收轉學生,也加入基本勞作行列。
5. 1980年,改為每週三小時的基本勞作。
6. 1986年改為每次半小時,由週一到週六每日早上或中午實施。
7. 1998年,因周休二日改為週一到週五,每日半小時的基本勞作一學年。

勞作時間改革變遷,及若勞作給薪,學校應付每位學生的薪資:
年份
修習年限
時段
每週時數
義務勞動總時數
(18周每學期)
學校欠每位學生薪資
(以當時工讀勞作時薪計)
1955(建校)
二年
早晨、中午
5小時
360小時
NT.1440 (NT.4/h)
1956
二年
早晨、中午
4小時
288小時
NT.1152 (NT.4/h)
1974
一年
早晨、中午
4小時
144小時
NT.1728 (NT.12/h)
1980
一年
早晨、中午
3小時
108小時
NT.2700 (NT.25/h)
1986
一年
早晨或中午
3小時
108小時
NT.3564 (NT.33/h)
1998
一年
早晨或中午
2.5小時
90小時
NT.6840~7920
(NT.76~88/h)
2016
NT.10800 (NT.120/h)
來源:作者整理


1984年,勞作室主任朱書焱有鑒於上學期一年級學生勞作不力,因此特提出:「上學期未作基本勞作和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已分別通知家長,如第二學期仍拒絕服行基本勞作,或是成績不及格,依勞作章程第六條後段,於每年五月份辦理退學。」

自1999年起,勞教處每學期頒發33名全勤績優基本勞作同學,每名新台幣3000元獎學金。

3. 1988年怠工抗議事件

1988年勞作制度首次遭遇重大危機。有三個學系的大一新生(以法律系為主),以公開怠工方式來反對勞作教育。經過不斷開會討論後,校方認為勞作教育仍有其重要性,不能廢除,甚至有第一屆的畢業校友聽聞消息後趕回學校,親自向學弟妹溝通勸說。雖經開導勸說,部分學生已平息下來,但還有部份學生態度仍然強硬。

前勞教處處長梁碧峰認為,歷屆畢業校友深感勞作制度對人格、觀念的薰陶有其特別的價值,很少會有人反對勞作制度,因此希望學校繼續實施,且發揚光大。面臨學生對勞作制度的爭議,本校決定在該年起的大學聯招簡章中,加以註明本校實行勞作教育」,以此為杜絕學生的口實。

然而我認為,學生讀大學的原因有很多,絕不止接受勞作教育一項而已;學生在大學的收穫也很多,也絕不止勞作教育帶來的收穫而已。如果學校以一種「不想勞作,你可以不讀」的態度,是十分不合理,不僅無法彰顯強制勞作的正當性,更無法杜絕學生的抗議的動機。再者,學校用一種法律的觀點來處理此事,「我事先聲明過了」即了事,完全沒有一點道德力量,完全看不出學校對勞作服務精神的追求是真心的,而僅把它看成加在學生身上的法定義務。既然如此,學校又有什麼理由阻礙學生從實際的層面爭取自己的權益呢?


三、評價

1.    正面觀點:

勞作教育的重點不在勞作而在教育。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有勞心與勞力的傳統之分,勞作教育打破士大夫的觀念使勞心與勞力合為一,達到「身心平衡、手腦並用」之教育目的。讓學生能養成「把事情有效率完成」的習慣,養成早起的好習慣,培養出堅毅、不怕吃苦的精神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合群與互動關係。 培養學生具備良好之工作態度與服務熱忱以形塑學生 健全人格及正確價值觀念。

培養「工作態度」、「抗壓力」「學習力」「穩定度與抗壓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是當代公司最重視的人才指標。 勞作教育培養這些特質,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勞作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服務之精神在利人利己的觀念下,樹立學生正確的做事態度,並從基本勞動服務中,建立個人進入社會所需的服務態度。勞作讓學生體會到維護校園整潔是大家的責任,學生能體驗到讓自己學習環境變整潔的快樂,共同營造優質美觀之學習情境,使同學得以「服務一年、享受三年」,增強學生在集體中的責任感。

勞作教育實踐人格平等的真諦。也就是說不論學生家境多麼富裕家世多麼顯赫在從事勞作服務時一律平等培養彎腰微笑的服務態度體認頭抬越高越看不見現實與真 也離土地越遙遠。去除讀書人「重知不重行」、 「四體不勤」、「視勞動為賤役」之陋習不僅養成勤勞手動與身體力行的習慣也深刻體驗稼穡之艱難,感受「粥、 飯、絲、縷」來處不易啟發學生知足惜 物,常懷感恩之心。

勞作是東海的特色。是所有東海人共同的回憶,是值得留存的傳統。勞作雖然勞累,很不讓人喜歡,但許多年後,也許東海校友已經忘了在校時的很多事,但勞作的記憶卻是難以忘記的。

對於小組長而言,在領導中學習與人相處學會觀察,從小地方發掘適合在早晨不至於讓學弟妹睡著的有趣議題利用自己的組長津貼支付可觀的生活費或需要幫助時,總有幾個換帖的勞作生會挺自己,甚至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勞作讓同學能認識許多不同系所的好朋友,除了擴增人脈,也藉由跟不同系所同學交流中,了解不同科系獨有的想法及思考,在往後學校修習任何課程,都不怕找不到一起分組的好夥伴,增添了自己人生更為絢爛的每一刻我們不只學會了與人相處、建立了許多第一次與不同個體相處的經驗,也由這些小地方學會如何達成團體共識,甚至一起完成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2.    爭議:

程海東前校長在對《通識在綫》雜誌(2005年第二期)的訪談中談到:「我們全校裡面沒有工友清掃廁所,跟所有校園掃地,全部靠我們基本勞作以及工讀生,這不僅具有經濟性,更具教育性。」

這其中的「經濟性」耐人尋味,究竟是指學校以所謂服務精神來低薪剝削工讀生,還是大方地承認了基本勞作存在的目的就是每年為學校省下大筆雇傭清潔工友的費用呢?

然而,更讓我們注意的是,校方向來積極主張的勞作的所謂「教育性」,真的存在嗎?
除了機械地重複校方的空泛的理念外,沒人能證實「教育性」真的存在,而且很多人都認為勞作教育只有勞作,沒有教育。我們看到的是,在學校以畢業、交換、獎學金等威脅權益的制度,威逼學生乖乖去掃地,培養的是服從權威的奴性人格,有人說,「勞教幫助學生更好適應辛苦的工作。先在東海奴一奴,以後出去工作才能當慣老闆的22K奴隸。」真正的服務精神,是自願的,而不是強迫的。

勞作時間排在早上、中午,影響睡眠和用餐的時間,干擾到正常的學習和活動的時間安排。期中期末照常進行勞作,影響考試狀態

學生成為免費勞工,沒有教育性質,只是幫董事會省錢而已。勞作可以為學校省下大筆工讀金和雇傭清潔工的費用,而學生忍氣吞聲充當免費勞工。從勞作時數改革可以看出,學校對勞作生的定位就是校園的清掃工。1972年因學校擴招,學生人數增長,才將勞作教育從2年改為1年,可見勞作的存在只是適應學校清掃的需求。

勞作並不能教育學生有集體責任心,愛護校園環境。只要參加過勞作的人就會發現,教室永遠不乾淨,因為即使大一生進行了打掃,而以前勞作生——大二大三大四的持續破壞環境。勞作教育根本不能改變人的惰性,根本不能使同學愛護校園環境。

勞作小組長監督、評分失真,造成很多人無所謂勞作做了什麼,或只是為了聯誼、交朋友。如果說勞作可以幫助學習互動、溝通的方法,為什麼非要用強迫勞作才能學會?其他的辦法不行?如果有人要嘴能交到朋友的話,用那時間待在學生餐廳吃飯,還能挑自己順眼的人聊呢

民主社會下沒有人可以把一個價值強加到他人身上,更沒人有權利強迫別人去認同一個沒有共鳴的所謂精神。為了一個所謂「精神」強迫勞動,體現學校的威權主義,很不合理。

建校時代後,職員、老師就不做勞作了,建校初創立的勞作服務精神喪失殆盡。制度的僵化。程海東校長在同一個訪談中也承認,「我發現勞作教育發展下來已經形式化」。

勞作的建立,偷換概念,與自己的理論基礎脫節,或者說根本沒有合理的理論基礎。(見上節論述)

3. 勞作教育在今天仍然存在的原因
學校堅持推行它的目的:經濟考量,省去工讀費或雇傭清潔工的成本。
追求東海特色,追求培養學生勞動服務態度的理想。
制度的僵化性:法蘭西斯·福山的觀點,制度長期施行後,正當性十足,難以改變,即使環境變遷使制度已經不再適宜目前的環境。

教育部支持: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這強化了校方的態度。(教育部於民國99年訂定「教育部鼓勵技專校院開設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課程實施要點」

小組長支持:工讀機會,賺取薪水。

勞作精神的道德性:校方不斷強化勞作教育的道德性,道德性掩蓋了免費勞作的剝削性質,在情感上,讓校方願意推行、小組長願意來帶、部分勞作生願意付出(有多少勞作生心甘情願做?)。

勞作對象是大一,實施一年:大一生剛進校,能力、膽量尚未得到鍛煉。大二以上的學長姐則因為事不關己,或是因為自己已做過,公平起見,不願反對勞作。

威權性格的遺留:儒家文化和過去黨國威權統治的方式,讓人們認為學校教育學生的做法正當性十足。師長們經過過去台灣的勞動密集的集體經濟和軍國主義的洗禮,仍相信學生應該被培養勤勞、順從的性格。


四、比較其他大專學校的勞教制度

1.建國科大:自93學年度開始實施勞作教育對象為日間部新生班級。此為一學年必修之零學分課程成績以六十分以上為及格。勞作教育不得免修(持有身心障礙手 經由服務學習組認定確實無法執行勞作教育者得以免修勞作教育課程) 成績不及格者應重修且勞作教育成績必須全部及 格方可畢業。

服務次數約為每週兩次勞作教育成績均有公開公正的評定標準凡學生有請假(事假及病假)、缺曠、遲到、早退等記錄,於學期結束並未補作完畢者,其勞作教育成績一律以不及格計算。

於早上八點二十分及中午十二 點三十分準時點名時間一到督導學長會記錄遲到同學的遲到時間。 對於檢查未合格而先行離開者則記錄早退時間遲到或早退累計三次即以曠課一次論每次遲到或早退十五分鐘以上者皆以曠課論。 對敷衍應付的不 認真同學予以登記。

2. 高雄餐旅大學針對尚未進入狀況的學生所產生的不滿情緒小組長也必須隨時疏導學生的不滿情緒並且勤與學生溝通聽取意見及解決問題

訂定獎勵制度以為激 勵。除了獎勵月冠軍班級及督導之勞作小 組長以外,每個學期都會擇選勞作優良同 ,由校長公開表揚,請同學至校長室茶 敘並贈送精美禮品以資鼓勵。

高雄餐旅大學也鼓勵系主任與導師參與勞作教育工作請師長幫忙督導學生讓全校能夠理念一致的執行勞作教育。

國內各大學開設勞動服務課程一覽表
1. 服務教育:17校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
大學:淡江、嘉義、世新、慈濟
科技大學:虎尾、高雄第一、輔英、屏東、樹德
技術學院:南亞、東南、萬能
其他學院: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北市體院、屏東師院、開南
2. 服務:16校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提供所學專業服務
大學:台灣、輔仁、陽明、聯合
科技大學:南台、明新、崑山
技術學院:蘭陽、修平、遠東、德霖、育達、清雲、東方、南榮
其他學院:高雄餐旅
3. 社區服務:7校
內容:提供所學事業服務,走入社區
大學:義守、台南藝大、東華、亞洲
科技大學:朝陽
技術學院:醒吾
其他學院:天仁工商
4. 勞作教育:3校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提供所學專業服務
大學:南華、聯合
技術學院:德明
5. 勤毅教育:3校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
技術學院:玄奘、元培科學
其他學院:致遠
6. 勞動教育:3校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
大學:台東。
其他學院:立德、台南
7. 基本勞作教育:2校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
大學:東海
技術學院:環球
8. 勞動服務:中國海事
內容:打掃校園、教室
來源:推展勞作教育 五十年如一日訪東海大學前勞作教育處指導長梁碧峰教授,《銘傳校刊》:


參考資料:
1、梁碧峰,《東海大學勞作教育五十年
2、 東海教我的那些「小事」: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學習與人相處http://www.mbatics.com/2014/05/blog-post_27.html
3、Dcard,「我愛勞作教育」:https://www.dcard.tw/f/all/p/224169975?ref=android。「抵制勞作教育活動https://www.dcard.tw/f/all/p/224159792?ref=android。「午掃不想掃」,https://www.dcard.tw/f/thu/p/311360
4、落實生活即教育鼓勵技專校院開設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課程」,高教技職簡訊,052期,100.4.10:http://www.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506221406464496.pdf
6、繼往開來東海大學程海東校長專訪」,《通識在綫》雜誌,2005年第二期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67&Sn=150
7、推展勞作教育 五十年如一日訪東海大學前勞作教育處指導長梁碧峰教授」,銘傳校刊:http://www.week.mcu.edu.tw/magazine/061/classify02.htm
8、大學勞作教育 讓學生怨 讓校友念」,中山大學 West BBS-西子灣站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eacher-news/M.1044929595.A/M.1044929645.A/M.1049933962.CU.html
9、王亢沛訪問錄」,大度山學會:http://www.tunghaiwatch.org/?p=903



0 意見:

張貼留言

Copyright © 2014 東海大學學生會學權部 | Designed With By Blogger Templat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
Scroll To Top